智能货柜背后的阴谋

品途商业评论 中字

6月11日,猩便利对外宣布,获得蚂蚁金服数亿元战略投资。这则消息在昨日刷屏,也让猩便利再次成为热点。去年,猩便利火爆,“即时便利消费平台”战略让其成为新零售中一个现象级企业。

毫无疑问,作为最早涉及无人货架业务的猩便利卷土重来,着眼点就是将推出新一代无人零售智能设备“猩+”。目前,“猩+ ”已完成投点测试,未来将会陆续投放市场。

终于,猩便利为办公室无人零售打了一针“强心剂”!但无人货架沉寂已久,想要凭借转型智能货柜来“起死回生”,怕是有些想多了。

那为什么还做智能货柜?醉翁之意不在酒。

智能货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更像是在办公室场景下,做楼宇广告的事情。数字化力让写字楼商业场景中的价值被不断记录,品途商业评论认为,零售数据比商品盈亏数字更吸引资本方的注意,智能货柜的引入是不是一个好模式,会不会改变原来的商业结构?还是说,技术的加持将会衍生出新的场景和玩法,这一切值得思考。

在互联网逻辑中,门口的野蛮人永远存在,跨界打劫永远是守恒定律。

智能货柜是无人货架转型的终极形态?

截至目前,京东、魔盒CityBox、每日优鲜便利购、便利蜂、七只考拉等办公室无人货架玩家均已推出智能货柜,其中,便利蜂率先一步,已将原有货架全部替换为智能货柜。

无人货架围绕点位量竞争的粗放型运营时代已经结束,整个市场的竞争重点已经转向运营效率。在便利蜂看来,智能货柜是运营效率提升的前提条件,传统简易货架不转型升级必死无疑。另外,从实践情况看,智能货柜能够解决90%以上的货损。

只是,想要达到无人货架一样的扩张速度和体验效果,智能货柜的瓶颈尤为明显。

首先头疼的就是成本问题。众所周知,要想达到控制货损目的,RFID、重力感应、视觉识别等都是必备技术和功能,这些又恰恰决定了智能货柜造价不菲,少则几千,多则几万,而无人货架的成本则能够控制在几百元。正是由于成本问题,企业在投放智能货柜时,对点位质量要求更高,选择范围则会远远小于开放式货架。

其次,产能不足也是大问题。此前,一些头部企业在三四线城市集中撤站,一个重要原因就是,智能货柜的产能并不足以支持其继续扩张与运维,因而选择优先布局一线城市。

最后,智能货柜所能容纳的SKU数目有很大局限,即容量不如开放式货柜。除此之外,由于技术尚未成熟,在智能货柜使用过程中,也会产生一定的错误识别率,影响用户体验。

基于此,国内无人零售行业专家沈哲明谈到:“现在谈转型的终极形态为时过早。因为无人货架目前可选择的替代方案很多,除智能货柜外,近阶段,轻型自动售货机发展也非常迅速,此外还有一些其他新型终端逐步诞生,因此要得到最终的结果,还需更多时间进行验证。”

知名新零售专家鲍跃忠与上述观点不谋而合,他认为智能货柜将是无人货架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,除了能够有效解决货损之外,智能货柜也能有效帮助无人企业与消费者建立链接。

采访过程中,鲍跃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。他提到,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,无人货架企业如果能够解决好人情问题,货损也会随之得到解决。例如经销商可以通过让办公室保安或者前台和货架的布设产生关联,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部分货损。值得肯定的是,解决货损问题不只智能货柜这一种方式。

声明: 本文系OFweek根据授权转载自其它媒体或授权刊载,目的在于信息传递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、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,请联系我们。
侵权投诉

下载OFweek,一手掌握高科技全行业资讯

还不是OFweek会员,马上注册
打开app,查看更多精彩资讯 >
  • 长按识别二维码
  • 进入OFweek阅读全文
长按图片进行保存